首页 > 观点 > 红海云解析:央国企推动第二曲线业务的组织变革与人才机制创新

红海云解析:央国企推动第二曲线业务的组织变革与人才机制创新

2025-10-28

红海云

本文聚焦央国企在推进第二曲线业务(新兴产业、创新项目)时的组织与人才困境,剖析传统业务“老班底”难以胜任新业务的深层原因,并提出适配央国企的组织变革与“特区机制”方案,同时结合红海云在人力资源数字化与能力模型领域的实践,探索央国企如何在不确定环境下构建成功的新业务团队。

在当前国资委和国务院国企改革深化行动的政策引领下,央国企不仅肩负着保持主业稳定发展的责任,还必须在新能源、数字经济、高端制造等新兴领域开辟第二曲线。然而,许多央国企在新业务推进过程中出现“屡战屡败”的局面,这一现象背后不仅是市场探索的风险,更是组织基因与人才机制的错配问题。对央国企而言,这不仅是经济效益的挑战,更关乎履行国家战略任务的能力,因此企业亟需在人力资源管理和组织设计上进行一次深度革新。

一、央国企新业务推进的组织基因错配困局

在传统主业上,央国企团队通常具有极强的执行力与标准化、流程化的运营能力,善于在成熟市场中稳扎稳打,实现产能利用率、市场份额、利润率的最大化。这类团队可被视为“守城部队”或“王牌军”,在第一曲线中屡战屡胜。然而,当这样的团队被派往新业务领域时,问题也会随之而来——新业务的特性是高度不确定性、快速试错和不断迭代,但成熟业务的思维模式往往依赖确定性和长期稳定的收益。

在央国企内部,这种错配尤其明显。传统业务管理部门通常习惯用严谨的财务审批流程、统一的绩效KPI和精细化的预算控制来审视所有板块,这也在新业务启动阶段形成了多重限制:市场验证和技术探索被迫在高审批门槛和低资源灵活度下进行;新业务负责人需要花大量时间编写详尽的市场预测、投资回报报告,而不是进行客户调研或产品试运行。

这种情况在央国企的制度环境下更为固化,因为考核、激励、决策权限大多与主业同构,导致新业务缺乏真正的“自主生态”,结果是新业务团队在文化、方法和目标上被拉回传统模式,而这也是许多央企第二曲线停滞甚至夭折的深层原因。

二、新旧业务的核心基因差异的具体分析

在深入分析央国企的新旧业务时,可以明显看到它们在思维模式、能力结构以及成功标准上的本质区别;传统业务往往扎根于一个已经验证成熟的市场环境,组织惯于以稳定的产出和最大化的份额为目标,形成了以收割为中心的运营思维,其依赖确定性与长期可预测的收益,强调通过制度化流程和规模化运作来降低风险并提升效率;而新业务则处在高度不确定的探索阶段,市场尚未成型,产品和模式都亟需试错,在这种背景下培育思维显得尤为重要,要求团队能够迅速响应变化、不断调整路径,并在有限时间内验证可行性。

在能力层面,新业务与传统业务的差距也更为突出:央国企的主业团队在规范化、流程化、产业链整合等方面表现卓越,但这些优势在新业务面前却可能变成束缚;相对地,探索型项目急需敏捷的组织反应、跨界整合的资源能力以及快速迭代的产品开发节奏,一旦延续主业那套高门槛审批与长流程管理,创新的节奏就会被拖慢到失去窗口期。例如,在央国企能源板块推进数字化改造的过程中,如果依照现有生产模式去执行,往往无法满足新技术试点对于实时反馈和快速调整的需求。

与此同时,成功衡量的标准差异也不容忽视{}在成熟业务中,收入、利润、市场占有率等滞后指标是主要的评判依据;而新业务更需要关注用户增长速度、技术验证成果以及市场反馈等先行指标。这些指标能更早地反映项目健康度与潜力,但在许多央国企的绩效体系中它们均未被正式引入,导致新业务团队目标模糊,甚至被错误引导去追求短期业绩。

三、央国企构建新业务团队的三步路径

第一步:能力基因定位
在启动新业务前,企业应先通过数字化工具绘制“能力基因图谱”,明确新业务所需的认知基因(如数据驱动、用户导向、容忍模糊)、能力基因(如敏捷开发、产品管理、跨界资源协调)和经验基因(如0到1项目经验、国际合作经验)。基于这一需求,红海云可帮助央企快速建立这种多维能力模型,从而为人才甄选和外部引进提供精准依据。

第二步:双渠道组建团队
为快速搭建新业务团队,企业需使内部遴选与外部引进并行:内部可设立短期“创新攻坚营”,在真实项目试运行中筛选出真正具备新业务基因的人才,而不是单纯依赖原业务绩效排名;外部则应引进“种子型”人才,包括具有创业或跨界背景的人员,他们不仅带来新能力,更带来团队文化的转型力量。

第三步:机制上的特区化
为新业务设立独立的管理与考核体系,避免过度受制于主业规则。这包括独立的财务审批、差异化的绩效考核(偏重先行指标)、长期激励计划以及精简的决策层级。红海云的数字协同平台可为这种“特区机制”提供组织支撑,确保业务决策和资源调度高效进行。

四、差异化机制的落地方法与数智化支持

(1)考核指标重构
在央国企新业务推进中,过度依赖收入和利润指标会抑制早期探索的活力,因此企业需要将核心考核重点转向先行指标,如用户留存率、产品迭代频次、技术验证周期,用数据追踪市场探索和用户粘性,同时建立动态考核机制,根据阶段目标智能调整权重。基于这一需求,红海云的绩效分析工具可将这些指标实时接入人才管理系统,确保考核数据准确、透明、可追溯。

(2)激励模式调整
新业务高风险、高不确定性,短期利润往往无法体现真实价值,因此激励模式需匹配长周期成果。具体来说,企业可以采用固定薪酬加长期股权或项目收益分享机制,保证核心人才在探索阶段拥有稳定的生活和明确的成长回报。与此同时,红海云的激励管理模块还可自动计算长期激励分配,并根据团队贡献度动态优化方案,减少人为争议。

(3)权限体系优化
央国企的新业务应拥有与主业区隔的决策链路,减少审批层级和资源调度延迟。为此,企业应建立直接向高层汇报的机制,同时赋予预算内自主审批权,在市场变化面前实现快速响应。在这一过程中,红海云的流程管理与审批平台可提供绿色通道功能,帮助新业务团队绕过冗长流程,在制度框架内保持灵活度。

(4)数智化支撑系统
差异化机制的有效运行离不开数据和技术的支持,而通过整合项目进度管理、绩效跟踪、人才画像分析等模块,企业能够将新业务团队的执行动态实时可视化,形成决策依据。更进一步地,红海云的央企人才管理云平台还可实现跨部门、跨地区的数据互通,确保领导层随时掌握项目健康度,提前预警风险并调整策略,形成闭环管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