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行业资讯
INDUSTRY INFORMATION
2025年8月国务院正式发布《关于深入实施“人工智能+”行动的意见》,这不仅标志着中国人工智能战略迈入系统性推进新阶段,也为央国企数智化转型提供了清晰的政策指引与顶层设计——伴随“认知创造”逐步替代“连接赋能”,人工智能正成为驱动生产力跃迁、重塑产业结构与社会治理模式的核心引擎。面对全球科技竞争格局加剧、国内高质量发展目标升级,央国企作为经济主力军,亟需在人工智能与核心业务深度融合、智能经济新形态塑造等方面实现突破。
央国企“人工智能+”政策环境与数智化变革新趋势
国务院“人工智能+”行动意见的出台,明确了从“互联网+”到“人工智能+”的战略跃升,聚焦人机协同、智能经济与智能社会加速形成。对于央国企而言,这不仅是技术升级,更是组织形态、业务模式、管理机制的系统性重塑。政策“三步走”目标设定,到2027年实现AI与产业、科技等六大领域深度融合,2030年智能终端普及率超90%,2035年推动智能社会全面建成,为央国企提供了长远的数智化转型路线图。六大重点行动涵盖科研范式创新、智能原生企业培育、智能终端普及、民生服务升级、治理能力提升及全球治理合作,为央国企在各业务线场景下推动人工智能落地指明了方向。
新一轮数智化浪潮下,央国企需要在顶层设计、数据治理、智能应用、人才梯队、合规风控等多元维度同步发力,特别是在智能原生企业建设、智能终端普及、政务智能化等领域,政策鼓励央国企开放应用场景、分业施策、加强数据资源整合与算力基础设施建设。与此同时,政策对人工智能带来的就业结构调整、伦理风险、数据治理等问题提出前瞻性应对举措,强调“人机协同”“动态治理”“普惠共享”,为央国企数智化转型营造了政策宽容与创新包容的外部环境。
央国企人工智能融合应用的现实挑战与核心痛点
尽管政策顶层设计日益完善,央国企在人工智能落地应用过程中仍面临多重挑战:一方面,数据孤岛与系统异构问题突出,央国企历史包袱重、IT架构复杂,数据标准不统一,难以为AI应用提供高质量、可用性强的数据基础;另一方面,底层技术短板制约智能化进程,关键芯片、算法模型、算力资源等核心技术环节受限,影响了AI创新能力和自主可控水平;此外,智能终端及智能体的普及依赖于产业链协同、场景开放与用户习惯培育,目前中小企业与基层单位智能化水平参差不齐,整体应用推广尚需突破。
与此同时,在组织管理层面,央国企数字化转型普遍面临人才结构老化、高端AI人才稀缺、传统管理思维与智能化需求脱节等问题,这导致政策虽鼓励“全学段AI教育”“青年人才无人区探索”,但实际落地却还需组织文化和激励机制的深度变革,并且在这一过程中,合规风险与伦理挑战同样不可忽视,而由于AI应用涉及数据安全、算法透明、就业替代等敏感议题,央国企作为“责任主体”需格外注重安全合规、风险动态管控与社会责任履行。
“人工智能+”背景下央国企转型的政策亮点与创新
在“人工智能+”战略引领下,央国企的数智化转型不仅获得了更为明晰的政策方向,也迎来了前所未有的创新突破机遇。国务院《意见》从顶层设计到实施细则,为央国企化解技术、人才、场景等多重难题提供了坚实保障,推动企业向智能化、创新型组织持续演进。
首先,文件开创性地提出了“智能经济”发展路线图,明确了央国企数智化转型的三阶段目标:以2027年为节点实现重点领域AI深度融合,2030年智能终端普及率达到90%以上,2035年建成以智能经济为核心的社会形态。这一清晰的时间表和任务书,为央国企战略规划与执行提供了有力支撑,极大提升了组织对未来转型路径的确定性和前瞻性。
紧随其后地,政策特别强调“人机协同”而非“完全替代”,为央国企在智能化进程中稳妥应对就业结构调整和组织变革指明了方向。通过鼓励发展智能代理、创新工作形态,以及对AI替代岗位进行风险评估,政策有效缓解了企业在推动自动化和智能化时的顾虑,有助于平衡效率提升与社会责任的双重诉求。与此同时,政策还从八大维度系统部署,包括人工智能模型、数据供给、算力统筹、应用环境、开源生态、人才培养、法规保障及安全能力,为央国企补齐数智化转型短板提供了全方位支撑,比方说鼓励央国企参与国家智算中心、数据开放平台和AI应用示范基地建设,推动智算资源优化布局和数据产权明晰化,为智能化创新提供坚实的底层基础。此外,政策还提出以股权激励、评价体系改革等创新机制,激发高端AI人才的积极性,破解人才瓶颈,夯实组织智能化发展的核心竞争力。
另一方面,文件创新性提出“算法-数据-应用”全链路安全管理体系,以及分级分类的风险动态治理机制,强化央国企在数据安全、算法透明、风险预警等领域的能力建设,通过完善法律法规、加强伦理审查和隐私保护为企业有序推进AI创新保驾护航。
可以说,这一系列政策创新举措,为央国企打通了数智化转型的“任督二脉”,不仅消除了转型道路上的制度障碍,也极大鼓舞了企业创新的信心与活力。伴随政策红利持续释放,央国企必将加速迈入智能经济主引擎的新时代,释放更大潜能。
央国企“人工智能+”数智化转型的系统解决路径
(一)数据与算力基座
高质量的数据治理是智能化转型的关键起点,央国企需打破数据孤岛,实现多业务系统间的数据标准化、统一化,构建结构化和非结构化数据的高效归集与治理体系,只因数据开放共享不仅能够提升AI模型训练效率,还为智能应用的创新提供坚实支撑。与此同时,算力基础设施的智能化升级势在必行,央国企应依托国家级智算中心与“东数西算”战略,优化智算资源调度,提升算力普惠性和经济性。在这一过程中,红海云等专业平台还可为央国企提供一站式数据治理和算力服务,助力数据资产的安全流通和高效利用。
(二)组织能力升级
鉴于有效的人才结构和组织能力升级是数智化转型的核心动力,央国企应设立AI创新实验室或数字化专班,推动跨部门、跨领域协同创新,在引进外部AI专家,与高校、科研院所开展联合研发的同时强化内部AI人才的梯队培养,通过全员培训、项目实践和创新激励机制,培育智能化运营核心团队。此外,企业激发组织活力还需依靠灵活的激励机制,如股权激励、创新项目孵化等方式,从而提升AI人才归属感和战斗力。
(三)场景落地推广
智能应用的广泛落地,是央国企数智化价值释放的关键——央国企应聚焦高价值场景优先突破,在生产运营、智慧政务、智能制造、客户服务等重点领域率先试点,形成可复制、可推广的智能应用经验,并通过开放场景、产业协作、数据互通等举措,实现AI应用的多维扩展。更进一步地说,对于基层单位和中小子企业,企业可探索“模型即服务”、“智能体即服务”等轻量化模式,降低技术门槛,推动智能化普及。
(四)合规与风险管控
在人工智能应用加速推进的同时,合规与风险管控成为央国企不可回避的命题,这意味着央国企需建立全链路的风险监测与应急响应体系,从数据安全、算法合规、伦理审查、隐私保护等角度设置动态防线,并在这一过程中逐步完善AI项目的法律和监管评估流程,确保技术创新与合规安全并重。基于这一需求,红海云可为央国企提供智能化合规风控解决方案,协助企业搭建“算法-数据-应用”三位一体的安全管理体系,助力企业合规高效地实现AI赋能。
结论
“人工智能+”行动意见的发布,标志着中国智能经济与智能社会建设进入系统性加速期,央国企将成为推动新质生产力、引领高质量发展的中坚力量。未来十年,伴随政策红利持续释放、技术创新不断突破、生态合作日益深化,央国企有望在智能制造、智慧运营、智能治理等领域取得标杆性成果,实现从传统主力军向智能化引擎的战略转型。面对数智化转型机遇与挑战并存的时代大潮,央国企唯有坚持创新驱动、系统布局、组织升级,方能在全球智能经济格局中赢得主动权,而红海云亦将持续以专业的央国企数智化解决方案和实践经验,服务组织数字化转型全周期,助力央国企在智能经济时代实现高质量跃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