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观点 > 红海云:央国企人力资源管理双重关怀的创新路径与实践启示

红海云:央国企人力资源管理双重关怀的创新路径与实践启示

2025-09-22

红海云

在现代企业管理百年演进史中,如何兼顾组织效率与员工关怀始终是绕不开的核心议题:自20世纪初霍桑实验提出“社会人”理念以来,管理学界对于员工心理、社会需求的关注逐步加深,打破了传统“经济人”假设的局限;尤其在中国,随着央国企改革持续推进,企业规模扩大、流程标准化程度提升,员工个体在浩大的组织体系中极易沦为“流水线上的螺丝钉”,其归属感、成就感甚至幸福感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一、效率优先管理传统与员工关爱的演变

自工业革命以来,企业管理的主旋律长期围绕着提升生产效率与降低运营成本展开。其中,泰勒的科学管理理论以其严密的劳动分工与标准化流程,大幅度推动了企业产能扩张。然而这种“效率至上”的模式往往将员工视为可被替换的生产要素,忽视了其情感、归属与自我实现等高阶需求;相反地,霍桑实验的出现则以翔实的实证研究揭示了员工社会关系、心理感受对工作绩效的重大影响,开启了管理学“人际关系学派”的新时代。

在中国,国有企业的管理体系深受计划经济与行政命令模式的影响,强调集体主义与组织纪律,员工个体的情感需求往往被“整体利益”所掩盖。而在改革开放后,随着市场机制逐步引入,央国企在追求经济效益、市场竞争力的过程中不断转型升级其管理模式,但在这一转型过程中,员工的人文关怀体系尚不完善,心理健康保障、职业成长通道、归属感塑造等方面存在诸多短板。可实际上,现实案例表明即使在物质报酬优厚、福利完善的企业环境下,员工的社会需求、情感关怀若是长期缺位,依然可能引发严重的人力资源风险。这一现象提醒央国企管理者:仅靠物质激励难以构建可持续的高质量人才体系,组织“温度”的注入已成为新时代管理的必答题。

二、央国企员工关爱体系现实难题挑战

当前,央国企在员工关爱体系的建设上普遍面临以下几大挑战:

组织规模庞大、层级复杂导致员工个体需求难以精准捕捉。央国企往往员工人数众多,分布广泛,管理层级多,信息流转慢,难以及时响应一线员工的心理诉求与职业发展需求,导致关爱措施流于形式。

绩效考核与激励机制过度强调短期效率和结果,忽视了员工成长过程与心理体验。部分央国企过分侧重KPI、产值等硬指标,员工在高压环境下长期超负荷工作,产生职业倦怠和心理压力,幸福感与归属感下降。

员工多元化特征日益突出,传统“一刀切”的关爱措施逐渐失效。随着年轻一代员工占比提升,其职业诉求、生活理念、价值观念更加多样,个性化、差异化的关爱需求愈发凸显,现有管理模式难以有效应对。

信息化建设滞后导致员工关爱工作的数字化、智能化水平较低。部分央国企在人力资源管理数字化转型方面进展缓慢,员工关爱相关数据难以实时采集、分析与反馈,影响了关爱机制的科学决策和精准执行。

以某科技集团为例,其虽然在员工关爱体系建设方面取得了显著成效,但其成功经验如何复制到央国企这样的大型、复杂组织中,依然面临管理流程再造、数字化赋能、文化重塑等多重挑战。这一案例表明央国企既要吸收民企在员工关爱、职业成长激励等方面的先进做法,更应结合自身实际,创新适应大规模组织特性的管理模式。

三、央国企员工关爱体系升级实践路径

(1)顶层设计引领

若要实现员工关爱体系的高质量升级,央国企必须从顶层设计入手,制定覆盖所有员工的关爱政策,明确管理者在关爱中的职责,将员工心理健康、职业成长、生活保障等内容纳入企业发展战略,并通过系统的政策引导,将关爱理念贯穿到企业治理和管理流程中,实现全员、全周期的关怀覆盖。这为关爱体系提供了方向和制度基础,是组织关爱行动有序推进的重要保障。

(2)数字化精准管理

鉴于数字化转型是提升员工关爱效率和精准度的关键,央国企可依托红海云等专业人力资源数字化平台,实现员工满意度、心理健康、职业发展等多维度数据的实时采集与分析。通过数字化工具,管理者能够及时发现员工群体的共性与个性需求,制定个性化、差异化的关爱措施。此外,数据分析还可辅助关爱政策动态调整,使关爱工作更加科学高效,实现“一个都不落下”的精准关怀。

(3)多元激励成长

推动员工自主成长和激发内在动力,是央国企关爱体系升级的核心要素,这意味着组织应结合岗位特性和员工发展阶段,设计多元化的激励模式和职业发展通道,同时通过设立专项培训、跨岗轮岗、导师制等举措为员工提供持续学习和成长的机会。多样化的激励机制不仅能提升员工满意度,还能增强其对组织的认同感和归属感,助力企业形成高质量的人才梯队。

(4)文化氛围营造

积极健康的企业文化是员工关爱体系成功落地的软性支撑——央国企要以高层带头、全员参与的方式,持续推进“以人为本、关爱员工、共创共享”的文化建设,并通过多渠道沟通、团队活动、表彰激励等举措,营造正向、温暖的工作氛围。如此一来,良好的文化氛围便能够增强员工的组织认同、提升凝聚力,为关爱体系的持续优化提供坚实的文化土壤。

(5)持续反馈改进

建立健全的反馈与持续改进机制,是确保关爱体系动态优化的必要条件。为此,企业应定期开展员工调研和满意度调查,收集员工的意见和建议,科学评估关爱措施的实际成效。与此同时,企业还需基于数据和反馈及时调整和完善关爱机制,实现关爱工作的动态迭代,这不仅能够增强员工的参与感,也让关爱体系始终贴合员工和组织的实际需求,推动企业和员工实现共同成长。

 

综上所述,央国企人力资源管理高质量发展离不开效率与温度融合,而随着组织规模扩张和管理复杂度提升,单一依赖物质激励、流程管控的管理模式已难以满足新时代员工的多元化诉求。正如霍桑实验所揭示,员工的社会需求与心理关怀对组织绩效和创新活力具有深远影响,一系列实践经验则更是表明建立多维度、制度化的员工关爱体系能够有效提升员工满意度与组织凝聚力,实现高质量、可持续的发展。因此,央国企需顺应数字化智能化趋势,持续深化员工关爱体系建设,将高效与温度打造成组织核心竞争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