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薪酬专题 > 如何构建技能导向薪酬分配体系?红海云激发央国企人才创新动力

如何构建技能导向薪酬分配体系?红海云激发央国企人才创新动力

2025-09-15

红海云

近年来,随着国家对技能人才战略地位的持续提升与国有企业改革的不断推进,“技能导向薪酬分配制度”已成为央国企人力资源管理领域的政策焦点,更是有政府工作报告明确提出要加快构建技能导向的薪酬分配体系,进一步提高技能人才待遇水平。这不仅是政策落地的直接要求,更反映出央国企在转型升级和高质量发展进程中对技能型人才的迫切需求。然而长期以来,许多企业在薪酬分配上重管理、轻技能,导致技能人才激励不足、流失严重,直接影响了技术创新和生产效率的提升。面对新一轮国企改革深化,如何以制度创新为抓手,建立起科学、高效、可持续的技能导向薪酬激励体系,成为央国企亟需破解的现实难题。


一、技能导向薪酬分配的政策环境与趋势

在“技能强国”战略和国企改革双重驱动下,技能型人才的价值正被前所未有地凸显:人力资源和社会保障部等多部委联合发布的《关于推动技能强企工作的指导意见》明确提出,要将职业技能等级作为工资分配的核心依据,推动企业建立以技能为导向的薪酬分配机制。这一政策导向既是对传统薪酬体系“重学历、轻技能”弊端的纠偏,也是央国企实现产业结构升级与技术进步的内在要求。而从行业实践看,部分先进制造业、储能电源、智能装备等领域的国企,已率先探索将技能等级与岗位薪资、绩效奖励紧密挂钩,有效提升了一线技能人才的获得感与归属感。

然而普遍来看,央国企在标准制定、绩效联动、激励多元化等方面仍存在制度滞后、落地难度大、数字化支持不足等诸多挑战。

二、央国企技能导向薪酬分配的现实难题

在推进技能导向薪酬分配制度的过程中,央国企普遍面临着一系列复杂且相互交织的难题:一方面,多数企业内部尚未建立与国家或行业标准充分对接的技能等级评定体系,技能等级的标准模糊且评价过程缺少客观参考,导致薪酬分配往往依赖经验和主观判断,难以做到公开、公平、公正。其次,薪酬结构设计存在局限,基础工资与技能等级的联动性不强,绩效奖金对一线技能岗位的激励作用有限,管理岗位与技能岗位之间的收入差距较大。这种分配格局难以有效体现技能人才的实际价值,影响了其职业归属感和创新积极性。

另一方面,当前仍有不少央国企绩效考核更注重管理和行政目标,忽视对技能贡献的科学量化和正向反馈,难以形成与技能提升直接挂钩的激励导向,其晋升与发展通道单一,“能上不能下”和“天花板”现象普遍,技能人才缺乏多元化成长路径。此外,长期激励措施相对缺失同样导致技能型员工很难通过中长期股权、创新基金等方式分享企业成长红利,也将使高技能人才流失风险上升,而数字化管理手段的滞后则进一步放大了问题,薪酬分配、技能评价和绩效管理等关键环节分割,数据支撑不足,难以实现精准激励和高效管理。上述多重挑战,使得央国企在技能导向薪酬制度改革中既要转变理念,也需在制度建设和技术应用上持续突破。

三、构建技能等级与薪酬挂钩的科学体系

在厘清现实难点之后,央国企要推动技能导向薪酬分配的有效落地的关键在于从顶层设计到实际操作的全流程系统优化。

其中,企业的首要任务便是建立科学、细致且与企业战略紧密结合的技能等级评定体系,为此企业应充分结合自身行业特点和业务需求,将技能标准细化到技术复杂度、操作能力、创新贡献等多个维度,确保评定过程既权威又具有可操作性,而为提升评定的客观性与公信力,企业还需积极借助第三方专业机构或行业协会的成熟评价方法,从而避免内部主观性和随意性带来的误差。

在此基础上,薪酬结构的优化必须同步跟进。具体来说,企业可以将基础工资与技能等级紧密挂钩,通过明确的分档机制拉开不同技能层级之间的收入差距,突出高技能人才的价值,并且绩效奖金的分配也需向一线技能岗位和紧缺技术领域倾斜,针对如人工智能、智能制造等关键岗位设置专项津贴,有效激励核心骨干。与此同时,对于承担重大创新项目或关键任务的技能人才,企业还可以灵活采用协议工资制、项目分红制等打破传统薪酬上限,让真正有贡献的人才获得与其价值相匹配的回报。除此之外,要确保上述制度顺利实施,企业还需制定配套的《技能人才薪酬分配实施细则》,明确各项标准与流程,并建立动态更新机制,确保体系与企业发展和外部环境保持高度适配。

通过上述举措,央国企不仅能够形成以技能为核心的新型薪酬分配格局,还能不断激发技能人才的工作热情和创新动力,为企业持续升级和高质量发展筑牢人才基础。

四、绩效考核联动与动态薪酬调整机制创新

在完善技能等级与薪酬挂钩体系的基础上,央国企要想实现对技能人才的持续激励,还必须在绩效考核与薪酬动态调整机制上不断创新。过去的考核体系多数以岗位职责或管理目标为主,难以真正对技能型岗位的贡献进行精准评价,这就要求企业将技能考核与业绩考核有机结合,建立起“技能+业绩”双维度的绩效联动机制。

通过将技能等级认证与生产效率、质量达标率、创新成果等具体业绩指标相结合,企业可以更加全面地衡量技能人才的综合价值。并且,对于参与关键技术攻关或承担重大创新项目的团队,企业还可以设立专项奖金池,根据项目收益和技能贡献进行差异化分配,真正让高贡献人才获得额外激励。而在这一过程中,央国企还需建立灵活的薪酬动态调整机制,以适应外部政策环境和企业效益的变化。具体来说,企业可参考属地人社部门发布的工资指导线,结合自身实际经营状况和人均劳效变化,定期调整技能人才的薪酬水平,并且对于承担国家级重大战略任务或具备稀缺技能的人才,企业还可以突破常规薪酬限制,采用协议工资、项目分红等创新方式,保障其核心利益。除此之外,推动“末等调整和不胜任退出”机制的落实同样有助于形成优胜劣汰的良性循环,保持技能队伍的竞争活力。

在这些机制创新的过程中,数字化管理工具的应用同样不可或缺——通过红海云等专业平台,企业能够实现绩效数据的自动采集与智能分析,提升薪酬分配的透明度和科学性,为管理层提供决策支持。这一系列举措的协同发力,不仅有助于央国企更好地激发技能人才的积极性,也为实现薪酬分配的精细化、智能化管理奠定了坚实基础。

五、技能培训与晋升通道与多元激励体系完善

在绩效联动与动态薪酬机制逐步完善的基础上,央国企要想真正激发技能型人才的潜力,还需要从人才培养、晋升通道和多元激励等多个维度协同发力。系统化的技能培训不仅是技能等级提升的基础,更是企业适应新技术变革、满足高质量发展需求的重要保障。因此,企业应根据不同技能层级和岗位实际,制定分层分类的精准培训计划,持续深化“岗位需求+技能培训+就业服务”的一体化培养模式。这不仅有助于新进员工快速成长,也能够推动骨干人才持续提升,实现企业技能结构的动态优化。

与此同时,晋升通道的畅通对于稳定和激励高技能人才至关重要。企业可探索设立“技能专家”、“首席技师”等专业序列岗位,让技能路线与管理路线并行,为技能型员工提供清晰的成长路径,而对于获得省级及以上技能荣誉的人才,则应优先纳入企业人才储备库,赋予其更高层级的技术话语权,帮助其突破职业天花板,增强职业归属感和成就感。

此外,鉴于创新多元化激励体系也是留住和激发技能人才不可或缺的一环,企业可以结合自身实际,探索股权激励、超额利润分享、岗位分红等中长期激励措施,让技能型人才分享企业发展的红利,同时设立“技能创新基金”来鼓励员工参与技术改进和专利申报,实现成果转化收益的合理分配。通过定期评选“技能工匠”“技能之星”等荣誉,并配套物质奖励和社会认可,还能进一步增强技能人才的荣誉感和行业影响力,这将为央国企技能人才队伍的建设和可持续发展提供坚实支撑。

 

总的来说,技能导向薪酬分配不仅是央国企深化改革的政策要求,更是打造核心竞争力、实现高质量发展的关键路径。而随着数字化人力资源管理工具的普及和智能化技术的加速应用,央国企有望实现技能评定、薪酬分配、绩效考核与人才发展全流程的智能协同管理。为此,红海云将继续以数字化、智能化的人力资源全场景解决方案,赋能央国企技能人才发展,助力组织高效应对政策变革与市场挑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