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绩效专题 > 红海云视角:央国企绩效考核“规则挤压”困境与人性生态重塑路径

红海云视角:央国企绩效考核“规则挤压”困境与人性生态重塑路径

2025-09-10

红海云

当下的央国企正处于管理转型与价值重塑的关键阶段:随着绩效考核制度全面升级,组织效益与合规性日益成为管理者的核心追求,然而“量化目标—末位淘汰—责任转嫁”的考核机制,正在制造隐蔽的管理压力,促使员工在“违规”与“失业”之间艰难选择。站在央国企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高度,破解“规则挤压”带来的道德风险、实现管理创新与人性生态的协同进化,已然成为其亟待解决的现实命题。


一、央国企绩效考核机制规则挤压现象

如今的央国企绩效管理体系多以目标量化和结果导向为核心,通过分解年度任务、设定关键指标、实行末位淘汰等方式推动组织效益最大化,这样的考核结构在提升业绩的同时却也悄然引发了“规则挤压”危机——管理者在制定目标时往往既要求合法合规,又追求超额完成,导致执行者在实际操作中面临道德困境。以某企业近来发生的事件为例,其领导明面上表态“要求合法合规销售,没让违法违规”,实则通过目标压力将责任转嫁给一线员工,使员工在“要么违规,要么失业”的极端选择中,不得不游走于制度边界,形成“规则伪装下的生存游戏”。

结合实际案例不难发现,绩效达尔文主义在央国企中表现尤为明显:无论是销售岗位还是管理岗位,量化考核都是唯一的晋升通道,这导致客户经理、业务骨干等一线员工被迫在合规与业绩之间做出艰难选择,领导层虽用“挑战高薪”、“证明能力”等话语激励员工,却在风险爆发时通过免责声明切割责任。实际上,这种考核机制的本质是将道德风险悄然转移到执行层,制造出“灰色地带”的选择空间。对此,某银行理财经理曾坦言:“说真话可能丢单,说假话可能违规,这种选择如同站在悬崖边。”可见这种困境在央国企广泛存在,成为组织管理亟待破解的隐性危机。

二、央国企考核异化与一线员工困境

在央国企的组织架构下,绩效考核制度不断演进,初衷是提升管理效能与组织绩效。然而,随着目标层层分解、指标逐步量化,考核体系逐渐异化为压力传导的工具。一线员工成为承受管理重压的“最后环节”,他们不仅要达成日益严苛的业绩目标,还需兼顾合规要求与客户满意度,且由于考核机制往往只关注结果,忽略过程中的合理性与人性关怀,致使员工陷入“道德困境”:既要完成任务,又要规避风险,但现实中两者常常难以兼得。

在实际工作场景下,领导层通过目标分解将业绩压力不断下移,却在考核结果未达标时将责任归咎于执行层,这种“责任真空”令员工被动成为体制压力的牺牲者。面对客户的信任与组织的考核要求,员工不得不在合规与生存之间做出艰难抉择。一旦违规行为曝光,个体常常成为“替罪羊”,而制度设计者却轻易抽身其外,这种绩效考核的异化导致员工逐渐丧失主动性和道德判断力,成为被动执行的“工具人”,组织文化的温度与信任也在无形中被侵蚀。如此循环,既加重了员工的心理负担,也影响了央国企整体的管理效能和社会形象。

三、效率崇拜与央国企价值底线的冲突

随着央国企改革步伐加快,“效率优先”逐渐成为管理中的核心理念——绩效考核体系不断强化结果导向,各类部门和岗位在追求数字增长的过程中往往忽略了过程的公正与价值底线,由此带来的“效率崇拜”不仅加剧了员工的工作压力,也让组织在无形中偏离了本应坚守的合规与人性关怀。

在实际管理中,类似金融、教育、医疗等领域的央国企,业绩指标和考核数据成为其唯一的评价标准。员工为迎合考核要求时常被迫采用“灰色操作”,以完成看似合理的目标,这种现象不仅损害了组织的长远声誉,也使员工陷入道德焦虑和职业风险;更值得关注的是,社会舆论往往把违规归结为个人选择,却忽视了体制性压力与考核机制的隐性诱因。当组织的生存逻辑凌驾于个体道德之上,程序正义和合规性逐渐淡出绩效考核的视野,央国企的管理本质危机也随之浮现。

如此背景下,效率与价值的冲突日益突出,组织在追求业绩增长的同时必须反思考核机制对员工行为的塑造,以及对企业文化和社会责任的影响。这不仅关乎央国企的管理效能,更关系到组织能否在新时代实现高质量发展与可持续创新。

四、央国企绩效生态重构的系统性路径

若要破解考核异化带来的管理困境,企业必须从制度、文化与监管三个层面系统重构组织生态:

制度层面亟需改革传统结果导向的考核体系。央国企可通过引入“过程导向”与“软性指标”(如合规性、客户满意度、团队协作等)丰富绩效评价维度,同时采用正向激励机制,替代一刀切的末位淘汰、减少员工因业绩压力而游走于道德边界。比方说,部分金融央企尝试使用“合规积分制”,将客户投诉率、合规培训参与度纳入晋升标准,让员工不必在生存与道德之间做非黑即白的选择。

组织文化层面应倡导“责任共担”的管理理念。领导层要从“发号施令者”转型为“风险共担者”,通过公开、透明的沟通渠道,鼓励员工参与目标设定与绩效评价。对此,部分央国企已逐步推行“目标共建会”,即领导与员工共同讨论KPI合理性,从源头上防止考核体系的异化和压力的单向传导。

监管层面需完善行业合规机制。具体来说,企业需建立“吹哨人”保护机制来激励一线员工主动举报违规行为,提升组织透明度,同时加大对制度性违规的追责力度,尤其要追究考核规则制定者的责任。金融行业已有案例显示,监管部门对因考核机制诱导违规的国企高管进行问责,从而有效推动考核体系的健康发展。

基于这一系列需求,红海云在实践中选择通过数字化工具与智能分析平台,助力央国企实现绩效管理与合规风险的协同管控。在红海云的赋能下,借助大数据分析、智能预警、流程再造等技术手段,企业能够及时发现考核异化苗头、科学调整绩效指标,最终实现人性关怀与组织效益的双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