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国央企数智化 > 红海云谈央国企信创转型——平台化协同与AI驱动具体实践

红海云谈央国企信创转型——平台化协同与AI驱动具体实践

2025-09-28

红海云

近年来,随着国家信创战略持续推进,央国企数字化转型步入深水区——2022年国资委79号文明确要求,到2027年前央国企核心系统实现100%国产化,这一目标不仅关乎信息安全,更牵动着组织能力、业务流程与企业核心竞争力的全面升级。面对信创产业年均27%的高速增长和庞大市场空间,央国企被赋予了行业创新和国家信息安全的双重责任,同时也面临系统替换、业务集成及管理模式重构等多重挑战。在此背景下,信创转型不再只是技术选择,而是关乎企业治理、组织韧性和未来可持续发展的系统性工程。



一、央国企信创转型政策驱动与挑战

当下,信创战略作为国家信息技术自主可控的重要抓手,正深刻影响央国企数字化进程——国资委79号文的出台明确了国产化替换和安全合规的硬性指标,推动OA、门户、纪检、经营管理等核心系统全面替换国产软硬件;与此同时,行业数据显示,信创产业市场规模2023年突破1.8万亿元,预计2025年将达3.4万亿元。在政策与市场双轮驱动下,央国企承载着引领创新与保障信息安全的重任,数智化升级步伐加快。

然而,落实信创转型并非易事。当前的国产软硬件虽已取得突破,但在复杂场景下仍存在“可用但不够好用”的痛点,并且央国企业务链条长、层级多,业务系统集成难度加大,致使流程重构与管理创新压力凸显,而更加严格的安全合规要求更是要求企业在数据治理、权限分配及平台安全等方面进行全面升级,人力资源管理的数智化、流程自动化及组织敏捷性提升也由此成为了转型深水区的关键挑战。

信创不仅关乎技术替换,更是组织能力重塑与业务流程再造的系统工程,因此央国企亟需在政策合规、安全可控与业务高效协同之间寻求动态平衡,把握数智化转型的战略主动权。

二、平台协同管理助力组织高效升级

面对多业务、多层级、多场景的管理需求,央国企传统的信息化模式显然已经无法满足协同管理和高效运营的现实诉求。由此,平台化协同管理成为了数智化转型的核心路径——以云原生、微服务架构为基础的新一代协同平台具备强扩展性与高可用性,能够支持总部统建、分支灵活定制,实现业务流程、数据流转及权限管理的高度集成。

更进一步地,平台化协同管理还能推动央国企形成分层分级、逐步推进的转型模式:其中,统建模式强调总部管控和流程标准化,混合模式兼顾总部战略与分支创新,自建模式支持业务差异化定制。通过API集成与低代码开发能力,央国企可自主构建业务流程,灵活适配不同场景,从而有效提升管理韧性和响应速度。可以说,平台化协同不仅消除了信息孤岛,实现数据、业务、决策流的全域贯通,还为高质量转型提供了坚实的基础。

三、生态开放创新构建信创协同体系

随着信创转型纵深推进,央国企对数字化生态协同的需求日益增强,也正是在这一时期,传统单一厂商模式因日益难以应对复杂业务环境,反推着“内嵌式平台生态”成为信创落地新方向。

“内嵌式平台生态”将低代码、开放接口与平台底层能力赋能给企业内部和外部合作伙伴,其主要通过能力开放、生态协同与资源整合,推动基础设施由封闭走向开放,实现全域联动,使央国企能够灵活开发个性化应用,IT与业务团队创新活力则被充分激发。与此同时,平台内置的流程管理、权限分配和数据集成能力还能有效打通系统壁垒,促进业务协同与数据互通。

这种开放生态策略还为外部行业解决方案供应商和合作伙伴提供了高效接入的平台,使企业能够在统一标准下进行定制化开发。凭借平台化标准,企业既能保障数据安全合规,又能吸纳外部专业资源,持续提升整体创新适配能力。在这一过程中,能力下沉与共享机制将让一线业务团队响应更加敏捷,减少重复开发,形成可复制推广的行业最佳实践,为央国企高质量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四、智能化创新推动央国企数字升级

随着信创转型进程逐步深入,智能化创新正成为央国企提升管理效能和业务竞争力的重要引擎。央国企亟需进一步引入AI、大数据等前沿技术,实现从流程自动化到智能决策的跃升,这一趋势不仅回应了国家关于数智化转型的政策号召,更贴合企业自身高质量发展的战略需要。

智能化创新首先体现在对核心业务系统的全面升级。通过部署AI大模型、智能助手和自动化审批工具,央国企能够显著提升人力资源管理、行政办公与业务预测等关键环节的效率。在这一过程中,数据驱动的管理模式逐渐取代传统经验决策,使企业在复杂环境下具备更强的响应能力和风险防控水平,而在推动智能化创新的过程中,央国企还应积极加强与行业生态伙伴的深度协作,同时通过开放平台和能力共享吸收外部创新资源,加速技术落地和应用场景扩展。红海云等专业数字化服务商,凭借在平台架构和智能工具上的技术积淀,为央国企数智化升级提供了坚实支撑。通过系统化整合智能化管理方案,企业不仅能够优化内部运营,还能持续激发组织创新活力,为行业高质量发展注入新动力。